朋友们肯定还记得,供应链票据平台试运行时,明确表示供应链票据不可以跨平台转让。这的确让很多人觉得遗憾,甚至有人认为一般电票比供应链票据更有优势就在于不受平台限制流转。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暂时的限制。
果不其然,四天前,上海票据交易所官方微信公号低调的发布了一个小测试,看似是测试,测试结束后其实是在宣传普及供应链票据。眼尖的笔者发现,宣传图片中内有乾坤!大家赶紧围观!
下面,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里:
请注意:
企业A在供应链平台A进行票据签发。企业B在供应链平台B上进行票据签收。
上图的逻辑是否可以解读为:
1、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进行票据信息的登记;
2、各银行进行支付提示和支付应答;
3、各供应链票据平台进行对B端企业的KYC、接收并传递B端企业的票据行为申请及结果。
笔者认为,这里传递了两个信号:
信号1:供应链票据的操作,可以是跨供应链平台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A企业在A供应链平台注册登记后开出的供应链票据,B企业可以在B供应链平台进行签收,并不要求B企业也必须成为A供应链平台的注册用户。这也就是说,通过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各个供应链平台上的企业在票据交互上是打通的。一旦不同的供应链平台打通,就需要考虑各个平台KYC标准是否统一,各个企业是否在对等的标准下进行票据交互。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票交所可能就会对接入的供应链平台提出对客KYC的标准等。
信号2:上海票据交易所,真正想做的是中心化的信息登记机构。
从上海票据交易所所设想的供应链票据系统结构中,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银行、各个供应链平台,各司其职:
1、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提供供应链票据信息登记服务;
2、银行:提供资金账户的开户、支付相关服务;
3、各供应链平台:提供直接对客的线上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主体鉴权、银行账号绑定、供应链票据操作申请的接收及结果信息反馈等。
如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供应链票据中,各个核心平台之间的关系:
这个结构,看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请自行脑补一下,各个证券公司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在整个体系中:
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银行,都是基础设施。“供应链票据平台”提供信息登记服务。票交所需要做的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限的开放(对供应链平台)、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机制(包括对企业用户的、对供应链平台的)。
各个市场化的或集团化的供应链平台,作为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前端服务入口,直接对真实企业提供供应链票据相关的办理服务。未来将面临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比拼服务和运营,哪个供应链平台做的好,哪个平台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企业用户,获得更多的交易申请。战利品将是企业用户流量、交易流量,从而获得服务费收入,进而通过扩大服务外延获取其他流量收入。如果看清了这个局势,那么供应链平台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与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平台”方向一致,协同发展。
银行在期间提供的还是更偏向于支付结算等服务。不过笔者认为,在信息流和资金流分流而治的思路下,也可以考虑将票据提示付款及提示付款应答等工作交由供应链平台来对客提供,在信息确认后通知到银行,再在银行进行资金的处理后返回处理结果给票交所,进而反馈给供应链平台的终端用户。
最后,笔者不得不感慨一下,上海票据交易所确实是清晰的认准了自己的定位,不忘初心的一步一步向前走!而在票交所前进的步调中,未来也将有机会衍生出在供应链票据行业中的类似于“证券公司”这种角色的各个供应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