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肖小和 李紫薇
(作者工作单位系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2017年至2022年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发展情况
2017年至2022年商票发展情况
行业商票发展情况
用商品盘活企业资金,用商票服务应收账款是解决企业货款拖欠问题及推动应收账款理性商票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转变商票使用观念
二是建立用商票解决应收账款机制
三是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为突被口
四是加大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化政策支持力度
五是加快推出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化举措
六是以供应链票据作为解决应账款的重要产品
七是打造应收账款商票化平台
八是发挥科技作用,助力应收账款商票化
九是加强应收账款商票化风险管理
十是加强商票环境建设,参考债券注册制模式
一、商票与应收账款现状分析
1.商票发展现状
商业承兑汇票是法人及其他组织签发的,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由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不同于银票,商票凭借企业自身信用签发、流转,无需缴纳保证金即可开立,具有低门槛优势。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促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6〕385号),引导和鼓励商业信用发展,发挥商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有效推广商业承兑汇票的良性机制”的发展建议。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鼓励金融机构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关系稳定的企业,鼓励其签发、收受、转让电子商票,探索保函、保证、保贴等形式增强商票信用。2020年,上海票交所上线试运行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平台,探索商票信息披露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上海票交所推出供应链票据平台,为供应链企业间商票流转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商票信息披露的公告,明确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为加强商票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票据市场发展,商票业务体量有所提升,但市场份额无明显变化,商票承兑、贴现分别维持在15%、7%左右的市场占比。2022年,受部分低信用企业违约事件冲击,叠加经济下行压力、类票据发展等因素影响,市场参与主体对商票接受度有所下降,商票承兑发生额仅3.93万亿元,同比下降9.72%,承兑占比回落至12.58%;商票贴现发生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4.81%,市场占比仅6.63%,创下7年以来最低点。
2.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发展现状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伴随企业销售行为而形成的一项债权。应收账款常见于赊销方式下,是企业资金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带来了企业回款的不确定性,若管理不当会对企业正常经营周转造成影响,提高企业坏账损失概率。
近年来,应收账款高企愈发成为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21.65万亿元,较2017年增加8.0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09%,2021年甚至达到了15.88%的高速增长水平,应收账款淤积现象突出。
二、商票的优势及使用情况分析
本研究讨论的商票包括供应链票据。
1.商票的优势
商票以票据法为法治基础,依托ECDS(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上海票交所系统运行,有人民银行再贴现政策支持,与债券、股票、贷款、应收账款、信用证等产品相比,具有准入门槛较低、融资手续便捷、功能作用丰富等明显优势。供应链将票据嵌入供应链场景,通过供应链平台接入即可为平台企业办理出票、承兑、背书、贴现、转贴现、回购、再贴现、质押、保证、追索等全生命周期业务。供应链票据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等分化签发,灵活性较传统票据大幅提高。
2.地方商票发展情况
商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一种支付、结算、融资工具,其发展与地区信用程度密切相关。分地域来看,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信用程度发展较高,商票发展较为活跃。2022年,江苏、北京、广东、山东和浙江的商票承兑发生额合计达1.95万亿元,市场占比达56.62%;商票贴现发生额8062.47亿元,占据全市场62.42%的份额。以江苏为例,2022年江苏商票承兑、贴现发生额分别达5032.04亿元、2996.77亿元,均居全国首位,承兑、贴现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4.07%、2.44%。作为制造业强省,2022年江苏制造业票据签发量1.2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的27.49%,其中制造业商票签发量达931.8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地区经济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受多重因素限制,商票承兑、贴现业务量总体较低,例如,西藏、宁夏、青海、甘肃等省份商票承兑市场份额不足0.50%,贴现量占比仅0.25%。
3.行业商票发展情况
分行业来看:2022年制造业商票签发量超8150亿元,市场占比超23.50%,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2.40%;批发和零售业商票签发量7125.40亿元,市场占比达20.66%,占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重达6.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2年商票签发量超4070亿元,市场占比超11.80%,占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0.40%;建筑业商票签发量3733.69亿元,市场占比达到10.83%,占建筑业增加值比重达4.48%。总体来看,2022年前十大用票行业累计签发商票超3万亿元,约占全市场商票签发量的90%。
4.供应链票据发展情况
商票具有契合产业链、供应链的天然特性,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为商票的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关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商票的背书流转可以带动优质企业信用传递,化解上下游企业资金融通问题。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支持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2020年4月24日,上海票交所上线试运行供应链票据平台。截至2022年9月,平台登记企业超5800家,累计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超1800亿元,贴现量占承兑量比值达70%。其中,平台小微、涉农、绿色企业合计占比达60%以上,所属行业覆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供应链票据的发展进一步助力平台企业融资需求,2023年1至6月,供应链票据平台累计支持企业贴现融资128亿元。然而,当前供应链票据发展准入门槛较高,主体间认识存在差距,业务宣传力度不足,银行参与程度不高。尽管部分省份相继出台政策支持供应链票据发展,受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不全面、生态环境尚待完善、类票据冲击等因素影响,供应链票据业务覆盖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商票服务应收账款的研究
从资金信用角度来看,应收账款拖欠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资金短缺;二是信用释放不足。电票时代,商票加持企业、银行信用可以实现良性发展,既可解决信用不足问题,又可缓解融资问题。因此,用商品盘活企业资金,用商票服务应收账款是解决企业货款拖欠问题及推动应收账款理性商票化的有效途径。
1.转变商票使用观念
票据尤其是商票的发展对于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商业信用服务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市场对于商票信用低、风险大、流通难的观念根深蒂固,转变市场认知对于推动商票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商票凭借企业信用开出,但是可以通过保证、保贴等增信手段进行银行信用加持,达到信用提升的目的。对于银行而言,票据增信业务不仅可以节约风险资产占用,还能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业务结构。对于持票人而言,可以在任何一家具有保证行授信的银行办理贴现,无需占用承兑人授信额度,企业融资便利性大幅提升。
2.建立用商票解决应收账款机制
由于应收账款不具有确权效果,其流转过程中对于原始债务人的约束往往较弱,容易发生故意赖账、拖欠等情况,造成对于企业的二次盘剥。而商票以票据法作为法律基础,且具有固定的账期、确权性,可以帮助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确权难、账期长等问题。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的抓手在于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而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的关键在于应收账款商票化。
3.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为突被口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工业涉及生产、销售、回款等多个环节,研发、生产周期普遍偏长,账期不匹配造成的资金短缺是工业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受企业规模、治理结构等因素限制,一些工业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商票具有准入门槛低、期限短、操作便捷灵活等优势。据测算,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理论承兑量可达137.91亿元,而实际测算开票量约为9.65万亿元,仅占理论值的7.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票据承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作为发展应收账款商票化的重要突破口。
4.加大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化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13.94万亿元,占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比重高达64.42%。中小企业多位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面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在谈判议价过程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高企导致的资金链紧张是此类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当前,应收账款融资存在真实性确认困难、业务普及度不够、银企接受意愿不强、流转困难等问题,商票与应收账款使用场景相似,可作为低成本应收账款替代方式。一方面,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可以背书转让商票,充分发挥商票支付功能,缓解资金短缺困境;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利率倾斜等方式加大对中小工业企业商票贴现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票据融资功能,给予中小企业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对于符合要求的商票,可以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以货币政策低利率红利精准支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发展。
5.加快推出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化举措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制造业占比及从业人员数量均有所下滑,呈现出“去工业化”特征,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转型已成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提出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制造业应收账款达12.37万亿元,占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比重达57.16%。作为传统用票行业,制造业承兑量超过全市场签发量30%,是票据市场重要的服务对象。据测算,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理论开票量可达135.31万亿元,远高于约9万亿元的市场签发量,表明制造业票据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有必要加速制定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商票化具体举措,加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商票业务,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商票发展等。
6.以供应链票据作为解决应账款的重要产品
供应链票据平台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能实现对于上下游企业间资金流、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因此,与传统票据业务相比具有全生命周期风险可控的优势。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往往具有较长的贸易链条,容易形成“三角债”,大部分企业往往倾向于使用票据结算货款。供应链票据将票据嵌入供应链场景,依托平台签发,通过流转带动企业信用传递,凭借科技赋能实现了票据的可拆分、任意金额灵活支付,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支付结算需求,对票据进行拆分和重新组包处理,极大提高了企业票据支付与流转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贴现或标准化票据融资,以低成本利率实现资金快速回笼。供应链票据可以作为发展应收账款商票化的重要产品,可以探索政府性担保或“保险担保+供应链票据”的发展模式,促进应收账款商票化发展。
7.打造应收账款商票化平台
票据的本源在于支付,只有发挥票据的支付功能,才能真正节省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寻求应收账款困局化解途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企业持有的商票如何在企业间通过流通转让,继续延续票据的支付功能,实现便捷化融资,可以探索应收账款商票化平台建设,专注于商票承兑、贴现市场发展。通过统一的信用平台建设,引导企业更多地将商票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平台票据流转,实现商票的闭环运行,提高供应链企业运行效率。可参考“企票通”平台模式,通过运营平台企业间商业信用的聚合,实现产业链信用传导,解决产业链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问题,以达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速企业资金回笼的目的。同时,应收账款商票化平台的发展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商票信用环境,提升企业信用,促进商票流通,发挥商业信用服务经济的作用。
8.发挥科技作用,助力应收账款商票化
充分发挥科技手段,从建立主体信用数据库入手,通过多平台对接,实现多渠道数据整合。通过构建相关主体画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及风险预警模型等手段将风险识别前置;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业务数据自动匹配、数据智能对比,集聚并运营优质企业信用,打通商票流转堵点。推动应收账款商票化数字化发展转型,进一步明确转型目标和任务,积极发挥科技功能作用,夯实商票数字化转型基础,探索商票数字化转型机制,加强商票数字与经济产业融合,加强商票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模式业务产品研究,强化商票数字化转型的风险管理,通过商票数字化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内部优化创新。
9.加强应收账款商票化风险管理
对于票据监管机构而言,应进一步健全商票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估,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强化监测结果运用,借助科技手段进行商票风险管理,优化风险检测模型,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须树立合理审慎的经营理念,推动过程化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将风险防范落到实处;在办理商票相关业务时,充分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商票业务,严格把控操作风险关口;做好规模以上签发主体商票评级工作,建立白名单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风险敞口,严防部分企业过度签发带来的兑付风险。对于企业而言,要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在可兑付能力范围内签发商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对于企业财务人员而言,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常见票据风险形式,提升外部票据审查力度与鉴别能力。
10.加强商票环境建设,参考债券注册制模式
商票的发展与当地的信用发展程度休戚相关,良好的信用环境能提高票据尤其是商票的市场接受度,降低票据流通转让壁垒。推动应收账款商票化发展,可考虑加强与各地征信平台合作,为企业商票业务发展提供数据化支持,以缓解票据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企业信用发展环境。可考虑推动商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组建商票信用评级机构,为承兑与贴现主体提供全方位、动态化的信用评级与追踪服务。可参考债券注册制模式,建立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商票注册制体系,推动商票签发主体注册制审核模式,压实承兑人及相关增信主体责任,按照扶优限劣原则,实行签发主体分类监管,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流程,完善商票全生命流程监管,加强商票风险防范,建立违约风险处置机制,畅通市场出清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