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协会理事单位

刍议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票据发展的基础与挑战

来源:《中国货币市场》 发布时间:2022-11-11 10:35:12 阅读量:611


内容提要

供应链票据作为央行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化票据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是央行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供应链票据通过票据流转模式和系统运行逻辑的创新,使得票据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往来更加紧密耦合,信息透明度更高,信用和风险识别机制更加清晰,更好发挥了票据对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优势作用。

一、供应链票据业务概述

(一)供应链票据基本概念

供应链票据是据企业业务需求在平台签发的票据,由平台对接票交所、票交所对接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票据承兑、背书、融资、交易、到期处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全新票据业务处理方式。

通过不同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接入、整合,票交所把原本相对割裂的供应链金融市场“统一”起来,让原本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的应收账款电子化凭证有了转化成票据的基础,让相对割裂的商票市场有流转的空间,增加商票流转的透明度,增加商票流动性溢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供应链票据的发展现状

2020年4月,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了《上海票据交易所关于供应链票据平台试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依托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的供应链票据平台上线试运行。

2020年9月,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认可的供应链票据平台对接,支持核心企业签发供应链票据,鼓励银行为供应链票据提供更便利的融资,要求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应链票据平台功能。

2021年1月,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了《供应链票据平台接入规则(试行)》。2021年8月,对供应链票据平台进行升级,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新增供应链票据银行承兑、跨平台背书流转、交易关系信息上传绑定和到期扣款确认等功能,这使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供应链票据贴现的结构得以创新和全面推广。

目前接入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金融平台共12家,其中,包括6家银行系平台、3家财务公司平台和3家企业系平台。截至2021年末,供应链票据平台共登记企业超过3000家,小微、涉农、绿色企业占比超过60%,累计开展供应链票据业务规模超过600亿元,有力支持了中小微企业支付和融资。

二、供应链票据发展的基础与挑战

(一)供应链票据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优化为供应链票据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宣告票据电子化时代的正式到来,包括承兑、背书流转、贴现、转贴现、到期付款等在内的票据全生命周期业务实现在统一平台办理,避免了纸票容易伪造的情况。2021年末,电票已占票据市场份额的99%,签发量、贴现量及交易量逐年稳步增长。票交所陆续推出票付通、贴现通、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产品,并不断完善业务规则,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及预警体系,成为票据市场的产品创新中心以及风险防控中心。

2. 强制披露机制缓解供应链票据市场信息不对称难题

2020年,上海票交所商票信批平台上线试运行。2021年6月,票交所发布《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细则》,明确承兑人需在信批平台披露票据承兑信息和承兑信用信息。一方面,信息披露机制增加了票据市场的透明度。强制披露机制充分运用了互联网信息共享规则,提高了承兑人对到期兑付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票据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票据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了票据违约成本。较大企业越来越注重签发商票的兑付情况,严格把控财务管理,确保票据兑付准确性。

3. 应收账款票据化给供应链票据带来发展契机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运用商业汇票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票据的付款刚性和融资便利性得到持票企业的青睐。供应链上卖家获得较强的保护,最大程度降低了卖方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同时,票据市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一、二级市场,且市面上已有多家银行产品支持商业汇票快速贴现,企业如资金紧缺,可选择在商业银行快速贴现,贴现资金及时投入企业的生产运行。

得益于其背书流转机制,商业汇票天然具有确权属性。通过嵌入商票,能较好解决流转问题。票据贴现在大多数银行属于低风险业务,授信流程相对简单。这使得商票保贴在实操中具有相对便捷的特点。且在大多数银行内,商票的FTP对标SHIBOR减点,成本一般低于应收类融资及流动资金贷款,在供应链产品中优势明显,经营单位收益性更高。

4. 通过平台嵌入了供应链场景,从源头把控票源真实性问题

供应链票据更多的是商业信用的载体,以往企业签发商票时没有正规统一的渠道进行签发流转,多数时候企业、银行难以辨别票据的真伪,限制了商票的发展。但依托平台签发的供应链票据可以从源头解决票源真实性的问题:一是在企业真实性方面,平台会根据类似于银行KYC要求,进行双重认证。二是在开票真实性方面,当企业需要签发供应链票据时,平台有责任和义务检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三是在平台及平台之间进行流转(真实企业之间),信息数据也全部收录在平台,流转路线规范且清晰可查。

5. 企业对接平台、平台对接票交所、票交所对接金融机构的模式,实现了票据业务集约化管理

实行供应链企业票据业务的集约化管理,更贴近企业业务需求。一是解决了企业多个账户管理问题,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企业只要在平台开户,便可通过平台间接对接多家银行,无需企业管理在各家银行开立的多个电票账户与结算账户;二是消除了跨行贴现的问题。通过平台的整合,企业只需与平台对接,消除了跨行贴现的概念。三是解决了商票市场相对割裂的问题,便于供应链企业间交易的运作与管理。供应链企业在平台上注册后,可实现票据签发、承兑、背书、融资、到期处理和信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

(二)供应链票据发展的挑战

1. 上位法缺失

供应链票据究竟是应收账款的凭证化,还是属于商业汇票,尚待明确。前一个适用《民法典》,而后一个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目前,仅有2022年初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及供应链票据为商业汇票的属性,但该份制度尚未正式印发执行。目前对于供应链票据的性质定义,仅存在于票交所的相关规则中。从实操来看,供应链票据具有要式性和流通性,是否具备设权性和无因性,则有待《票据法》明确。

2. 企业应用及供应链金融平台推动供应链票据的动力不强

一是市面上供应链票据的替代产品规模不小,最为常见的为信类产品。信类产品为核心企业电子付款凭证的统称,由于其较一般保理更为便捷,且与商业汇票相比对核心企业约束较少,推动难度小、落地快。除了可以拆分之外,有些信类产品还解决了核心企业确权及平台内的多级流转及银行融资问题。

二核心企业对票据的信息披露意愿不强。供应链票据具备票据所具备的全部属性,企业在签发、背书、贴现等环节均需十分重视自身职责,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这也成为部分企业不愿主动将应付账款转化为票据的主要原因。

三是供应链票据自身操作不如普通电票便捷。在旧的系统框架下,供应链票据的质押、保证等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供应链票据融资实操过程中发现,到付款环节,不像普通电票由系统自动推送报文,银行缺少签发及流转信息,账务核对需花费一定时间,对票据业务的及时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3. 供应链票据其特性让商业银行推动供应链票据业务举步维艰

在流转环节,平台之间的供票较难实现打通,背书转让受限则影响其在结算方式中的选择顺位。在融资环节,供应链票据融资比照的是商票贴现来管理,商票的增信基本靠银行贴现,贴现后的商票流动性偏弱和经济资本占用偏高。因此,供应链票据贴现后,大多机构选择持有到期,使得金融机构推广供应链票据的动力略显不足。

三、发展供应链票据的建议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1. 尽快修订《票据法》

《票据法》赋予商业汇票的设权性及无因性是商业汇票被市场广泛接受的重要基础,也是出现争议后进行司法裁决的重要依据。《票据法》自1995年推出,虽已在2004年进行修订,但随着票据业务越来越多样化,《票据法》已渐渐不能适应现行的商业实务。建议尽快启动《票据法》修订,并在文中明确供应链票据的法律地位,为供应链票据的稳健发展夯实法律基础。

2. 积极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进程

一是积极鼓励并引导核心企业更多运用供应链票据进行支付结算,适当运用财政补贴鼓励供应链平台持续开展产品研发投入。研究降低供应链票据的增值税率以降低供应链票据的签发及融资成本,鼓励供应链平台及商业银行让利实体,鼓励承兑人与收票人积极签发并使用供应链票据。研究监管资本计量,比照信用证,降低信用转换系数要求,实现供应链票据业务信用转换系数降低至20%,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二是推动应收账款电子付款凭证类产品向供应链票据转化。由于应收账款电子付款凭证类产品已发展成为“类票据”,为避免造成监管套利,及诱导核心企业拖欠账款,建议在适当时机对应收账款电子付款凭证类产品的业务准入、信息披露和违约惩罚等方面适当比照商业承兑汇票纳入监管。

三是供应链票据作为应收账款融资的重要创新产品,内嵌在产业链供应链特定场景中,普惠化及场景化属性显著。建议监管部门纳入普惠指标,调动经营单位的动力,引导资金流向产业链供应链,最终惠及中小企业。

(二)推进整合供应链票据市场

1. 建立票据信用评级体系

建议在票交所现有的信息披露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积极发挥供应链平台在企业信用传递方面的协同作用等方式,完善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级体系,顺畅商业承兑汇票的信息传递机制,为收票企业敢收票、易融资提供动力。

2. 完善供应链票据交易机制

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供应链票据办理再贴现,尽快建设完善涵盖商业银行以及证券机构在内的供应链票据转贴现交易市场,研究推进以供应链票据为基础资产的票据证券化,以打通供应链票据贴现后的再融资堵点,消除金融机构对发展供应链票据的顾虑,提高供应链票据的定价吸引力。

3. 构建票据大数据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随着应收账款票据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新一代可拆分票据在全国的推广运用,电票业务的量级将不断升级。商业银行应积极配合票交所更新完善预警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完善对票据业务异常行为和票据市场风险的有效监控。

4. 加强供应链平台的监督与协同

供应链平台应建立全面有效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体系,票交所应加强对供应链平台的持续监督与管理,确保客户准入、交易审核、权限管理、信息安全等业务全流程的覆盖监督,确保各个环节的全面风控和操作合规。合作银行应该与供应链平台共同增强企业财务、采购、仓储、销售等管理信息化的协同能力,提高供应链平台的服务互补能力,控制好供应链票据业务风险,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文章来源:《中国货币市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其所在单位意见。

作者:邹春平,广发银行资金营运中心

底部导航栏
客服热线:400-882-9891
联系邮箱:office@shangpiaoquan.com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11栋A座1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