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深圳市供应链金融协会理事单位

40年来我国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0-10-15 14:32:48 阅读量:999+
标签:


  在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小编想到了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的40年,在这时间里,票据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接下里,请允许商票圈电子承兑汇票贴现平台的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将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耐心往下阅读:


???_500323727_wx_??????????.jpg


  (一)制度和基础设施问题


  在制度上,需解决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市场上存在相当比例的融资性票据,因没有法律承认和规范处于灰色无序发展之中,且无法被准确统计规模,对票据市场正常秩序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尝试有计划有限度的开放融资性票据,推动票据市场稳健快速发展。 在基础设施上,200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组建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投产运行,从电子商业汇票签发、背书、贴现、托收等环节均纳入平台管理,但由于接入电票系统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要求较高,普通企业以及小型金融机构无法直接使用电票,需要通过其他金融机构代理接入,从而限制了电票的接受度和流通性,并在代理接入环节容易造成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参与主体风险管理问题


  一是经济增速下行导致企业违约向银行传染。 近年来,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贸易战的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部分中小企业遭遇经营困难,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跑路逃债等现象频频曝光,一些区域性系统性融资风险逐渐暴露,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出现债务违约,某些财务公司超越自身承兑能力过度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套取他行贴现资金到期后无法兑付。 这些企业、财务公司的票据流入银行体系后,企业的信用风险传染给了银行。


  二是票据中介挪用资金的风险向银行转嫁。 前几年票据融资需求大幅增加以及票据交易量迅猛增长,中介大规模参与票据市场,且逐渐渗透到票据链条的全过程之中,起初以撮合民间交易为主,后来一些不规范的票据中介直接参与到票据业务交易,从租借金融机构账户、开设虚假同业账户、“消规模”等,发展到严重期限错配投资、一票多用甚至套取资金另作高风险投资。 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趋缓、股市快速下行、房市僵持,中介很多高风险投资失败,无力填补资金窟窿,原票据业务到期无法偿还,风险事件爆发,并转嫁至银行。


  三是票据经营机构迫于利润考核压力不审慎经营。 随着经济下行、金融改革深化,“金融脱媒”加剧,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抬高,利差收窄,利润增速趋于放缓,而竞争更趋激烈,不良“双升”持续发酵,迫于业绩考核压力和急于求成,银行出现抢客户、抢票源、争资金、争规模等现象,风险意识淡化,未经风险评估和充分论证即尝试各种新产品、新模式,制度执行变形走样,业务流程违规现象增多,监督检查力度下降,放松了对风险的防范和把控。


  四是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不到位诱发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一些银行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还有一些机构内控薄弱、有章不循、制度形同虚设。 特别是在票据保管出入库被挪用,票据交易中资金划付与票据交割不同步,流转过程中票据或资金被挪用,非法机构冒用银行的名义以同业账户开展票据业务等环节。 同时,存在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违规办理票据业务,为票据中介等提供便利,个人从中谋取利益。


  (三)创新问题


  随着票据市场跨市场合作的日趋增多,票据产品的综合服务化和衍生化趋势日益明显,出现过如下问题:


  一是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和为逃避监管而创新,如利用“银信合作模式”腾挪信贷规模,“农信社模式”利用会计规则漏洞减少资本计提,利用“票据资管模式”将信贷资产出表等,利用“票据 P2P 理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些“伪创新”不仅无助于服务实体经济,反而积聚了系统性风险。


  二是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时,在中间业务“外衣”下随意承诺,带来规模不小的或有负债,从而引发资金垫付和利润减损的风险。 部分机构利用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不占用信贷规模的特点,通过大量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揽取保证金存款,风险敞口随着整体保证金比例的下降而增大,在经济下行期容易导致承兑业务到期时资金垫付率过高从而影响其承兑能力,并将风险交叉传染给其他同业机构。


  (四)信用问题


  一是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影响票据信用,企业间商业信用缺乏基础,全国性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票据制度规范制约票据信用,《票据法》第10条第1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票据法》否认了融资性票据的合法性与融资性票据事实上的存在构成矛盾。


  三是银行票据信用的发展制约了商业票据信用的发展,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票据市场缺乏专业的票据评级授信机制,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无法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占比比较大,商业承兑汇票签发和贴现体量均过小,银行承兑汇票的过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承兑业务的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无法做到有效分散,易滋生系统性风险,并同时制约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四是信息披露体系不完善影响了票据信用的发展。 商业银行及其他参与主体对票据市场的出票人、承兑人的流动性、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评级指标、评级体系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票据的信用信息散布于央行、银保监会、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票据经纪、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司法机关的各层级单位中。 由于缺乏综合的票据评级体系和信息整合的牵头部门,海量的票据信用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票据市场的统一和票据标准化产品的推进,阻碍了票据信用风险的整体防范与创新型票据业务的发展并最终影响了票据信用的普及与发展。


  (五)道德风险防范问题


  多年来,票据市场的各种案件都显示出“里外勾结”作案的特点,对员工道德风险的防范刻不容缓。 内控合规制度的执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这个层面,案发机构通常岗位制约机制失衡,印章、合同、账户、营业场所等管理混乱,大额异常交易监测失效;一些员工违规参与票据中介或资金掮客的交易,突破法律底线,与不法分子串通作案,谋取私利;违规通过签订显性或隐性回购 条款、“倒打款”甚至“不见票”“不背书”开展票据交易,项目投前调查不尽职、投后检查不到位,丧失合规操作的底线。


  以上就是关于“40年来我国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全部内容,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全面认识;更多票据资讯及知识,欢迎关注商票圈票据学院。


底部导航栏
客服热线:400-882-9891
联系邮箱:office@shangpiaoquan.com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11栋A座14楼